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管百科>内容

中药怎么治不孕

弓爱东
弓爱东
发布于2021-04-08 18:30:09

向TA提问

弓爱东答疑群

药量加减变化是怎样的

药量加减变化药量加减变化是指一个方剂在组成药物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方中某味药物的用量,以适应病情变化的一种形式。药量加减变化药量的加减变化对于方剂功效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药量的加减而使药力增强或减弱。药量加减变化是怎样的?

如四逆汤,该方用量为附子1枚,干姜1.5两,炙甘草2两,主治少阴四逆证。若兼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等阴盛格阳之危象者,可将附子加量为“大者1枚”,干姜加量至3两,此即为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四逆重证。两方相比,其君药、主证并没有变化,只是因病情较重,而加重姜附的用量。

药量加减变化.jpg

临床尚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试管婴儿多少钱、地区、气候之不同,加减原方药物的用量。二是由于药量的增减导致原方君药的改变,从而使其主要功用、主治发生变化。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都由大黄、枳实、厚朴三药组成。但小承气汤中大黄4两为君、枳实3枚为臣、厚朴2两为佐。而厚朴三物汤中厚朴8两为君、枳实5枚为臣、大黄4两为佐。两方相比,组成药物虽同,但由于用量不同,使得其配伍关系改变,随之功用、主治也发生变化。前方功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后方功在下气通便,主治气滞便秘证。


剂型更换变化是什么

剂型更换变化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病情需要或其他原因(如煎煮不便、外地出差等)而选用其不同剂型,以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剂型更换变化如前所述,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剂型更换变化是什么?

丸剂力缓,作用持续,对证情轻缓而不必急于求效者比较合适。汤剂力峻,作用迅捷,证情急重而需要紧急救治者为宜。这种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而更换剂型的形式在不孕不育方剂运用中极为普遍。

剂型更换变化.jpg

此外,由于剂型的选择常决定于病情的需要和药味的特点,所以剂型更换的变化,有时也能改变方剂的功效和主治。如《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以活血祛瘀,缓消癥块见长,本为治疗瘀阻胞宫证而设,但经《济阴纲目》改为汤剂,则变成催生汤,常用于产妇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

以上药味、药量、剂型等的变化形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有时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不孕不育临床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不孕不育临证万变之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治法与治则的关系,方剂学角度怎么看

治法与治则的关系从方剂学角度而言,治法是指根据病机,在治疗原则(简称治则)指?下而制订的适于某一病证的治疗方案。治法与治则的关系如在“正治”(《素问金真要大论》)的治则指导下,根据风寒表虚证而制定的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法;在“扶正祛邪”的治则指导下,根据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而制定的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法,其他诸如和解少阳法、补气生血法、滋阴息风法等都属治法的范畴。治法与治则的关系方剂学角度怎么看?

治法与治则的关系.jpg

所谓治则治法与治则的关系,是在中医生理、病理、诊断等基础理论指导下而制定的,是所有疾病的施治纲领。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正治、反治等。

治法与治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法是治疗某一病证(或某一疾病)的具体方法;治则则是治疗所有疾病的总则,对方剂的立法(即治法)有指导作用,是确立治法的依据之一。如清法、温法、补法等就是以“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为理论依据的。


治法与病机的关系,治法是怎么拟定的

治法与病机的关系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根据病机而拟定的。所谓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及其变化的机制,以病因、病位、邪正关系为其主要内涵。治法与病机的关系根据辨证立法的原理,每首方剂的治法是以病因、病位、邪正关系为立法依据。治法与病机的关系治法是怎么拟定的

例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该方主治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其病因为外感风热,其病位在卫分,其邪正关系为正邪俱实,因此,其治法为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病位"对于治法的确定也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病位不同,其治法有所差异。如同是感受热邪,病位在气分者,宜清热生津法,如白虎汤(《伤寒论》);病位在营分者,宜清营透热法,如清营汤(《温病条辨》);病位在血分者,宜凉血散瘀法,如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治法与病机的关系.jpg

叶天士所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外感温热篇》)说明病位对于治法的确定有重要意义。“邪正关系”对于治法的确定,其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同是寒积便秘,正邪俱实者,宜用温里通便法,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正虚(脾阳虚)邪实者,宜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法,如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治法除了依据病性、病位决定外,还需要根据病机的不同,制定出更确切的治疗法则,可以说,任何一首方剂,其立法依据都离不开“病机”二字。


阴阳五行学说与治法

阴阳五行学说治法的拟定虽是以病机为依据,但有时亦需顾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对于胃火上炎之牙痛证,症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舌红苔黄,脉数者,治之宜立“清胃、凉血”之法。其中“凉血”法的拟定则是根据胃的生理功能(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而确立的,清胃散(《兰室秘藏》)就是这类治法的代表方。阴阳五行学说再如以清肝火,利湿热为治法的龙胆泻肝汤之所以选用生地黄以养肝阴、当归以养肝血,其原因是肝的生理功能之一是肝藏血,肝的特性是“体阴而用阳镇肝熄风汤之用茵陈蒿、麦芽以疏畅肝气,亦是根据脏腑特性(肝主疏泄)而决定的。阴阳五行学说与治法?

阴阳五行学说.jpg

治法与五行学说

治法与五行学说亦有密切的关系,很多治法虽是根据病机而拟定,但同时联系五行学说,使这些治法更为完善而具有鲜明的个性。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该方主治脾虚肝郁之腹痛泄泻,其病因是土虚木乘。治之之法,既要柔肝止痛,又要补脾止泻。但究竟以柔肝为主,抑或以补脾为主,则是参考五行学说“土虚木乘”而釆用补脾为主,柔肝为辅的治法,此即“培土抑木"之法。再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该方原治脾虚夹湿证。后人亦用治肺虚久咳,痰白量多,伴食少便濾,舌淡苔白,脉缓弱者,其思路便是根据五行相生(土生金)学说,用此方以健脾保肺,此即依据五行学说而拟定的“培土生金”法。

根据病机,结合五行学说而制定的治法,除了培土抑木、培土生金法外,还有金水相生、滋水涵木、补火生土、培土制水、壮水制火、清金制木等多种治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