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对未婚未育的我打击巨大

暂时没有问题描述~


第三代试管婴儿
问题用户 问题用户 提问于·2022-12-28 00:40:00

1 133 27 写回答
提交回复
1条回答
  • 弓爱东
    弓爱东 (最佳回答者)
    2022-12-28 00:40:00

    27岁,对于坚持晚婚晚育观念的人们来说,都还没有考虑结婚生子。但是身边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27岁的可心,通过短短两三年的打拼,已经在大城市买房买车,可以说的上人生赢家。但是年初做全面检查,却被告知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她倾诉到“27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对于27岁未婚未育的我打击巨大。”

    一、了解27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原因

    除了可心,我们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年级轻轻但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女性,非常多。通常情况下,卵巢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但是可心才27岁,显然是不因为年龄的原因导致的卵巢功能下降。而27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主要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

    1、遗传因素

    多为原发性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常伴有家族遗传倾向,其中染色体异常多见约占93.7%。

    2、卵巢破坏因素

    卵巢手术如卵巢切除、卵巢囊肿切除、输卵管结扎术都会不同程度损伤卵巢储备功能。放疗

    和化疗也会引起卵巢机制受损,使储备能力下降。儿童及青春期患病毒性腮腺炎性卵巢炎,会导致卵巢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且严重的盆腔炎也会破坏卵巢组织,使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3、免疫及感染因素

    目前的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紊乱可以导致卵巢产生炎症,进而发生功能减退。且发生免疫相关的卵巢功能减退患者,体内多带有至少一种以上的卵巢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导致卵巢破坏及成熟前卵泡闭锁,卵子退化。感染因素包括细菌和病毒引起卵巢炎、卵巢纤维化黏连,导致卵泡数量质量下降,最后发生DHEAAMH减少。

    4、环境、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中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毒物接触:比如长期使用劣质染发剂和化妆品等可通过皮肤粘膜吸收,以及环境中许多毒物如橡胶制品、杀虫剂、塑料制品等可导致女性卵巢功能损害。新装修的房子含有甲醛、苯、氨等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有毒物质。接触放射线和化疗等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均会损害卵巢功能。

    二、掌握27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预防方法

    1、饮食营养均衡

    很多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吃饭都是随便应付,不是外卖就是速食快餐。长期这样的饮食也是不行的。还是应当保持均衡营养清淡的饮食,尽量不吃过于油腻、盐腌、烧烤、油炸的食物,适当多吃豆类、黑米、洋葱、山药、核桃、大枣、西蓝花、草莓、胡萝卜、葵花子、洋葱、菌类、蜂蜜等有益于卵巢的食物。黑豆是一种很好的选项,黑豆俗称万豆之王,里面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经常打豆浆喝,对子宫和卵巢有很好的保养效果。注意避免烟酒,尽量不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

    现代人熬夜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特别是进入电子智能的时代。手机不离身是常事,即使在睡前也是刷够了手机才能安心睡觉。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经常熬夜或睡眠质量差者会损津伤气,不利于肝器排毒,对卵巢的伤害也非常大。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适当午睡,有益于延缓卵巢衰老。

    3、适当运动

    对于上班族来说,除了工作就是休息。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去做运动。但是适当运动时很有必要的,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内分泌水平,延缓器官衰老。女性朋友可以多做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慢跑、瑜伽、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优生备孕_1

    4、保持心情愉悦

    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疲惫的负面情绪中,长此以往会影响垂体功能,进而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所以保持心情愉悦,通过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来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也就可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三、区分卵巢储备不足和卵巢早衰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和卵巢早衰不一样。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是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炎症感染、过度减肥而导致的,会使女性出现生育能力下降、月经失调、更年期等症状。临床表现为双侧卵巢窦卵泡数小于6个或促排卵取卵少于3枚,基础的促卵泡数大于10单位每升。这时应考虑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会导致生育力下降、月经失调及一些更年期症状的出现。

    卵巢早衰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卵巢储备已经耗竭,40岁之前就出现闭经、围绝经期症候群或绝经期症状、低雌激素血症和高处性腺激素血症。患者会丧失生育能力并且更年期症状更加严重。

    因此卵巢功能下降和卵巢早衰两者是不一样的。

    总结:27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很有可能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的副作用。在为事业奋斗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一定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找上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应该是找到原因,然后进行积极应对,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5108 讨论(1)